新教材下的学习任务群怎么设计?

 

 
2024年秋季初中语文教材自初一开始改版,改版后的新教材在学习内容上变化不大,课文调整幅度较小,同时,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策略也没有变化。
 
“名著导读”更名为“整本书阅读”,并将其中的“专题探索”更名为“阅读任务”。改版前在初二上册才出现的“活动·探究”单元开始在初一上册出现。除“活动·探究”单元外,每个单元新增一个版块为“阅读综合实践”,课后习题原来的两个版块合并为一个版块,更名为“思考·探究·积累”。
 
面对这些变与不变,一线教师应该如何使用新教材组织设计单元学习任务群呢?我结合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的要求,融合学习任务群和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要义,针对新教材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元探索出以下几种策略。
 
 
 

立足“活动·探究”单元,

补充学习任务,

优化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活动·探究”单元之前在初二、初三四册教材中各占一个单元,分别以“新闻”“演讲”“戏剧”“诗歌”四项体裁组织活动和探究。2024年秋季改版的初一上册教材,将之前教材中的某一阅读和写作单元更改为“活动·探究”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由三个学习任务组成,除文言文外,没有针对单篇的预习提示、课后习题,也没有阅读综合实践。三个学习任务贯穿单元始终,包含了主题、情境、任务,贯穿了阅读、写作、生活实践等,本身就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任务群”的一种组织形式。
 
但初一上册这个“活动·探究”并不是按照某一体裁来组织单元的,而是按照“人与动物的关系”来组织单元内容的,选择的阅读文本不仅文体不统一,还涉及文言文一篇。
 
这一改版看似变化不大,实则突破了过去只有围绕某一文学体裁组织文学活动的限制,走向了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学习任务群。这样一来,就让双线组元的所有教材单元转变为学习任务群的可能。同时,也与大单元整体教学中倡导的大主题、大任务、大概念等要义具有高度一致性。
 
如果是这样,我们直接使用教材给出的三个任务就可以组织单元教学了,为什么还要补充情境任务优化整体设计呢?我们梳理教材中的三个任务群,分解出任务、要求如下:
 
 
观察上面的表格,一线老师同时会提出疑问,《狼》这篇文言文要求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积累重点语句,这样的学习任务也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常态,是否在单元任务群教学中要放弃呢?温儒敏教授等专家指出,此番新教材改版是守正创新,单篇教学并不过时。
 
以这个单元为例,基于单元整体设计了任务群,其中任务一涉及阅读的篇目较多,是分单篇各自完成阅读教学,还是1篇精读,几篇自读都是可行的。针对《狼》这样的文言经典,新教材也有课后习题设计,结合这些提示,我们可以在现有三个学习任务群中补充情境任务,让教学设计更具体,也更具有操作性。
 
 
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具体要求和表现性评价,并对照单元学习目标,分解到课型和课时,既增加了操作路径,可以让单元任务群同时具有教学评一致性的特点。
 
 
 
立足“阅读综合实践”,
分解情境任务,
建构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除“活动·探究”单元外,每个单元新增一个版块为“阅读综合实践”。每个单元一般有三个活动建议,以七上第四单元的第一个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本单元的多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革命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梳理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如白求恩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锺太夫人勤劳俭朴的品格,陈毅献身革命矢志不移的坚定意志……任选其中一位,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以“____,我想对您说”为主题进行3分钟演讲,谈谈你从人物身上受到的教益,表达你的崇敬之情。
 
这一阅读实践活动,与单元导语人文主题高度对应,是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转化为具体的语文学科实践。这一单元阅读实践和教材上单元习作设计也往往有密切联系,如教材第四单元习作中有这样的设计:
 

你有勇气去访问你所在地区的一位名人,或者本校一位你不熟悉的教师吗?勇敢地尝试一次,你不仅会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还可能收获满满的自信。记得提前做点儿准备,列出你的访问提纲。访问完成后,以《对的一次访问》为题,写一篇作文,跟同学分享你访问的经过和感受。不少于500字。

 
将以上阅读实践和习作实践相结合,就可以形成整个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大情境大任务,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真实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我们使用GRASPS模型,可以形成以下的单元情境和任务描述。
 

主题情境:寻红色足迹 探人生意义


Goal(目标): 能够通过深入理解和感悟文本中人物及身边人物的崇高精神和价值观,探索个人对充实有意义生活的理解。

 

Role(角色): 你是“寻红色足迹 探人生意义”活动的撰稿和解说员。

 

Audience(观众): 你的观众是同学和老师,以及可能的家长和社区成员。

 

Situation(情境): 10月13日,是少先队日。我们中队将在教室策划“寻红色足迹 探人生意义”主题展,读红色英雄故事,学习革命精神,梳理精神传承的价值,探寻人生意义。

 

Product/Performance(产品/表现): 你将选择一个课文中的人物(如白求恩、锺太夫人、陈毅等),或采访家族长辈、当地名人,通过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撰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研究报告,并准备一场以“____,我想对您说”为主题的3分钟演讲。

 

Standards(标准): 对人物生平事迹的准确理解和深刻分析;演讲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表现力;演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阅读综合实践”的第二题和单元语文要素高度对应,如第四单元的第二题为:“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可以更好地理清结构,把握文意。理解下面语句的含义,结合课文分析其作用,再从课文中找出些类似的句子来加以分析。”
 
这一设计,有助于群文学习,掌握阅读方法。而精读课文后面的课后习题中,也有相关设计,有助于单篇教学。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将单元整体教学与单篇教学巧妙组织,既从整体出发,又能从单篇入手。
 
“阅读综合实践”的第三题往往是语言积累与梳理型的活动。在《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课标建议:学习内容可以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中,随时顺势开展,随文识字、写字、积累,进行即时性的梳理学习。
 
在小学阶段,往往有典型的学习主题单元,在初中阶段,该任务群往往整合在每个单元中。在语文大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中,我们除了使用传统的随文识字的方法,还要关注单元重点字词的特点,设计典型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活动。
 
以第四单元为例,教材“阅读综合实践”第三题建议:本单元课文中不少句子运用了褒贬鲜明、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明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还有些句子里运用的词语是中性的,在上下文语境中却带有某种情感意味。品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
 
基于此,我们在上述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驱动下,可以形成以下单元学习任务群:
 

分任务一:读先烈故事,品革命精神
 

活动1:读白求恩故事,析人物品质,学对比手法

活动2:查阅陈毅故事,读梅岭三章,悟革命情感

 

分任务二:读名家母亲,访自己母亲
 

活动1:读朱德母亲故事,品析议论句,说成长教益

活动2:读名家母亲故事,做比较阅读,写成长启示


分任务三:读先贤家书,说精神传承
 

活动1:疏通文意,积累词汇,了解文章大意

活动2:学论述方法,知论述要点,话精神传承


分任务四(单元长作业):访家乡人物,写采访笔记


活动1:积累单元词句,梳理感情色彩,尝试运用

活动2:访家族长辈,记文化传承,说家风家训

活动3:访家乡名人,讲名人故事,悟人生意义


分任务五:整学习成果,做主题演讲
 

活动1:写单元习作,小组互评,选推荐演讲人

活动2:策划展览,演讲互评,写活动总结和反思

 

 

立足“整本书阅读”建议,

细化情境任务,

完善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新教材将过去的“名著导读”版块更名为“整本书阅读”,与新课标更具一致性。同时,将《朝花夕拾》一书导读主题“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改为“精读、略读和浏览”,更侧重阅读方法的养成。将原来的“专题探究”更名为“阅读任务”,让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更为清晰。基于教材提供的阅读指导,参照 课标要求,我们可以很便捷地梳理出以下整本书学习任务群。
 
 
在本册书的最后,关于《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教材没有给出详细的“阅读方法”“阅读任务”,只是简要提示可以将“精读”与“跳读”相结合。这就为老师二次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参照教材上《朝花夕拾》一书的任务群设计,对照课标要求,参照近年来中考题相关设计,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
 

素养目标:
 

1.能通过精读《西游记》的经典章节,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培养细致的阅读习惯。通过跳读,快速获取《西游记》全书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效率,训练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2.能根据阅读《西游记》的体会,撰写读书笔记、人物分析和故事续写,提升写作表达能力。能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记录阅读中的思考与感悟,培养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3.能通过阅读《西游记》,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书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能鉴赏《西游记》中生动的语言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立足“综合性学习”素材,

联系学生实际,

组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

 
2024版新教材“综合性学习”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化较小。自小学段开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形式上有如下几种形式:
 

① 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讨论——提出见解——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② 实践性学习:拟订主题——搜集资料——拟发言提纲或发言稿——组织讨论或专题演讲
 

③ 体验性学习:策划主题——策划活动过程——拟写计划——组织活动——撰写总结

这些学习形式与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学习”高度相似。以七上“有朋远方来”综合性学习为例,是一种典型的“体验性学习”,其学习任务群设计如下:
 
 
参照PBL项目式学习设计的要点,我们可以优化上面的任务群,让综合性学习从问题驱动开始,更具开放、综合性和实践性。
 
 
总而言之,2024秋季新教材的变与不变,都体现了与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高度一致性。
 
基于新材的内容组织和编排体例,分析其背后体现的学习路径,对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组织要素,结合大单元教学的组织策略,我们可以更为精准便捷地设计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从而带领学生开展真实有意义地语文学科实践或跨学科实践,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卜庆振(山东省东平县第二实验中学)

本文转载自星教师(ID:new_jiaoshi)。寻找“星星般明亮闪烁的教师”,共创教学场景中真实问题的创意解决方案。

 

 

 

我们的事业

学校发展的促进者朋友

 

我们的使命

引领、助力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生态的改变;

为了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