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课堂第四讲:让善于自我反思的诊断文化融入学校日常

不患疾,而患讳疾忌医,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学校发展。无论对教师个人,还是年级、处室等中层组织,乃至整个学校,在日常运行过程中都难免出现问题,倘不及时发现,后患无穷。人生病了,可以去医院瞧瞧,学校遇到问题,自然也需要通过科学的诊断,望闻问切。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本期主题“建设善于自我反思的诊断文化”对学校以诊促改的重要意义——诊断留给学校的每一份数据固然能够帮助学校及时发现问题、预知风险,但只有学校建设起“善于自我反思的诊断文化”,学校组织才真正具有自生长的力量。一所具有反思力的学校会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学习力的组织,善于反思的诊断文化则会成为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命力。
那么,一所具有善于自我反思的文化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又该如何建立起善于自我反思的诊断文化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一些学校的真实案例中寻找答案。
当善于自我反思的文化特质
融入学校日常
我们往往觉得“文化”是一个非常宏观而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文化就隐含在学校每个学生、老师以及组织的日常观念和行为习惯上,他们如何进行自我反思,是否有着自觉反思的思维习惯,也就代表着一所学校自我反思文化的建设进程。
档案袋 A
具有善于自我反思的文化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案例一:当反思成为自觉的行动
A校是我们的一所项目校,在经历了多轮学校诊断后,自我反思的文化已经从学校管理层渗透到各个组织甚至每一位教师身上,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例如,每次诊断结果出来后,教师都会主动查看个人反馈报告,了解学生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感受,有时面对低于预期的结果,绝大部分教师首先会反思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上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而做出调整。学校未做要求,各中层组织也纷纷就诊断结果展开讨论,解读结果背后的组织生态,包括优势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思考对策,调整工作。这样,从管理层到每位教师,各“思”其职,共同推动学校改进。
案例二:当自我反思成为思维习惯
在这个学期,面对居家学习所带来的新挑战,项目校的一些老师感到心里没底,不清楚自己教的内容有多少被学生接受了,也不清楚学生在家学得如何。于是,他们自发地根据其关心的问题制作了一些调查问卷,动态了解学生居家学习的情况,并基于学生的反馈来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这样一个小小的例子表明,在这样的学校,善于自我反思的文化已经开始在教师之间生根、发芽了。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当善于自我反思的诊断文化在学校中漫开时,每个人都被“活化”了,会自觉地把反思纳入学习和工作,主动寻求改进与提升。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学校的发展不再是少数管理者的工作,而是每个人在反思中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如此,学校便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内动力,获得了自生长的力量。
怎么做才是“善于”自我反思
合理归因是反思的起点
“自我反思”说起来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能不能做到“善于”反思,反思能不能达到效果,其中却大有区别。合理的归因方式,便是决定个人或组织会不会进入反思过程的关键起点。
反思力在某种程度上会通过归因方式反映出来,反思力强的个人或组织一般遇事更会从自身找原因,即内归因;但也有些个人或组织尽管知道反思的重要性,但遇事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外部找原因,即外归因。
档案袋 B
面对相似诊断结果时的两种归因方式
以下两位老师同样是史地政的教师,同样面对学生一次不认可的诊断结果时,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归因方式。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教师1
(内归因)
你不能从学生身上找问题,不能把原因指向外面。我们不能改变别人让别人来适应自己,得自我改变来更好地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够把学生各方面都提高上来。因为那届学生也并不是(给)所有老师(打分)都不好的,也有不错的。那就是说还是你做的不到位。我觉得不到位的就是我对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解上还有偏差,问题在于给的任务不具体。而满意度非常高的那个班的孩子在设计上它是有路径,有针对性有科学性又细致,而且真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而之前的那个可能没关注到的多一些,因此我认为还是有差异的。这件事情就促使我反思。
教师2
(外归因)
因为小学科,承担的班特别多,学生特别多,保不齐就会有个别、极少数的学生,会借着这样的一个机会,对老师有些不太准确的评价……这两个班的常规也是极差,常规那么差的话,教学设计得再好,也很难达成好的效果……从老师的层面来说,肯定更多的是要从自身的角度去反思,但是有些确实是人为改变起来比较困难的,这时候我们也会去想一想他的外部原因可能会是什么,然后再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档案袋B呈现了两位老师在同样面对一次不被学生认可的诊断结果时的“反思”,体现出归因方式对反思有效性的重要影响。诚然,问题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些向内归因的老师也并非否认内部因素的局限,但更关注自己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考虑如何调整它们,可能要比关注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用行动推动反思过程
合理归因是反思的起点,但在意识到自己存在调整空间后,还需要有效的行动让反思取得实际成果。档案袋C呈现了一名教师在面对诊断结果后从读懂数据、到反思自己、再到采取行动的完整历程。
档案袋 C
一名教师的反思与行动
面对自己的两个教学班诊断结果不一,尤其是教学2班结果偏低的问题,这位教师首先仔细回顾了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两个班在学生特点、班级氛围、学情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同样一套教学方式,可能更适合1班学生,所以2班学生的诊断结果不是很好。基于此,他进一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2班的教学方式做出了调整,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做了个性化的辅导,最终拉近了师生关系,提高了诊断分数,也取得了良好的高考成绩和录取结果。

这位教师的自我反思历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反思不只是“想一想”,基于反思的行动闭环更能促进反思取得实际效果。一方面,只反思而缺乏实际行动,改变与进步很难真正发生。另一方面,反思是否真的合理有效,往往也需要行为调整后的结果进行验证:若像这位老师一样取得了满意结果,则说明反思是合理的,进而可以将反思的结果升华为一种经验确定下来;若结果不太令人满意,则说明先前复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而激发更为深入的反思,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自我反思也需要“外部刺激”
自我反思,但却并非要完全靠自觉,有时一些“外部刺激”更能促进个人和组织进行合理反思,让反思起到更好的效果。这其中,学校各个层级、同伴之间的分享活动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档案袋 D
用分享促进自我反思文化的建设
教研组内部分享
某教研组长: 我的教研组有一种激励性分享的机制。比如说我建了一个群,某位老师今天这节课课堂生成非常好,变成了一张特别清晰的知识树或者一个文脉图、思维导图等,我把它拍下来接着就发到群里,这时同事就会马上追问,你用的什么方法?这种分享带有一定的激励性,他看到之后他总是在想,我的课堂上怎么没生成这么好的东西呢?
跨学科分享
教师3: 我们会有各个学科的分享会,每个学科会有特别优秀的老师去分享。这个过程中就会听到很多其他老师在做什么,他们的想法,就会意识到自己那么做真的就是不足的。
学校层面的分享
教师4:学校组织了很多分享活动,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去看别人。以前太关注自己的教学,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去关注别人,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年会分享或者平时的沙龙,去听一听看一看。虽然说别人的办法不一定适合自己,但是最起码能知道别人在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这样就会反思,我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不一样的事儿?这也是一个外在的促进,或者是对自己的一个触动。
可见,对个人来说,从自己的小世界跳脱出来,听听他人的分享,可以为自我反思增加新的视角,当我们看到其他人的优点,或者他们解决问题时总结出的经验时,也可以对我们自身有所启发。而对组织而言,当组织内的成员建立起了彼此分享的网络,更多的经验会在分享中传递与积累,有效的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产生,善于自我反思的文化也就慢慢会变成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让组织中的全部成员从中受益。
小结
当“善于自我反思”的诊断文化在学校落地时,学校中的每个人都会“三省吾身”,自我调整,谋求进步,构成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动力。而要建设“善于自我反思”的诊断文化,则需要学校里的个人和组织首先学会合理归因,抓住自身可改变的因素;其次通过行动推动反思,促进反思取得实际成果;与此同时,也要乐于接受外部的刺激,在他人的分享和经历中获得自我反思的新视角。
本 期 作 者
Chen Huijuan / Li Ming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