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其二)——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生参与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教师精心计划和实施具体策略的结果”。那么,教师如何打造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呢?上一期公众号中,我们与大家分享了马扎诺团队在《高度参与的课堂——提升学生专注力的沉浸式教学》一书中的重要观点,找到了唤醒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帮助教师提升学生的“专注力”。

 

 

打造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其一)——提升学生专注力

(点击回顾上期精彩内容)

 

 

但“专注力”是一种短期现象,仅仅提升学生专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更长时间、持续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即我们还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本期我们就继续和大家聊聊

 Part 2: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马扎诺团队看来,提高学生参与度,要让学生对如下两个问题给出满意答复:

这重要吗?

 
 

我能做到吗?

 
 
 
 

 

这重要吗?

如果学生不认为某个任务是重要的,他们的参与度就会降低,甚至根本不参与。那么,对学生来说,什么是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呢?——“个人目标”在帮助学生感知事物重要性中起到关键作用。

 

马扎诺认为,人类的思维由一系列目标组成(如下图)。一个人是否从事某项任务,取决于他是否认为该任务与自我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目标相关。当一个学生以更高层次的目标工作时,他会更投入。博卡尔茨(Boekaerts)也提出,每个学生每天都在选择将多少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他们认为重要的目标上。

 

显然,学生更有可能参与到与他们个人目标相关的任务当中。但不幸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常错误地认为,区域、学校或教师所提供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个人目标天然地具有一致性。但实际上,二者可能存在差异。

 

为了有效地将课堂活动与学生的个人目标产生联系,进而帮助学生肯定地回答“这重要吗”这一问题,马扎诺提出了教师可以采用的三种有效的方式:

 

  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人生抱负相联系;

 

  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任务。

我们重点分享一下第二个方式——

 

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人生抱负相联系

人生抱负代表了自我系统目标的最高层次。学生在处理这类高层次目标时,往往是高度投入的,并且能够从本质上获得动力然而,学生很难自动将课堂内容和活动与他们的人生抱负联系起来,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规划个人事业”,将课堂内容和人生抱负相结合。

 

规划个人事业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决策、问题解决和调查等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规划个人事业需要以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

 

我想实现什么目标

在第一阶段,学生被要求确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个人目标。有时学生可能会因为觉得完不成、害怕失败等对自己的目标有所保留,比如一个班级里很多学生会写“顺利高中毕业,考上理想大学”。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跳出思维定式,比如让学生回答:“如果我知道自己不会失败,我想尝试什么?”激发学生确立真正感兴趣的、愿意为之努力的挑战性目标。

 

第二阶段

 

还有谁达到了同样的目标?谁会支持我

学生要寻找英雄、榜样和导师,以建立一个支持系统。英雄和榜样是那些完成了与学生所设定的目标相似的人,学生要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他们心中的英雄和榜样的信息;导师则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对象,他们可以给予学生鼓励。

 

第三阶段

 

我需要什么技能和资源来实现我的目标

学生要收集完成个人目标所需的信息、技能和资源,和第二阶段一样,这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信息收集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机会。

 

第四阶段

 

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我需要改变什么

为了实现目标,学生必须确定他们当前需要改变的行为或态度——愿意改变是所有真正伟大成就的核心,这一阶段通常是最具挑战性和对抗性的。

 

第五阶段

 

我实现目标的计划是什么?

我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这一阶段,学生应生成一个对未来总体规划的书面计划,并列出一些关键事件来尽可能详细地制订计划。比如一名学生的目标是成为空军飞行员,他制订了如下计划:

01.  认真学习每节课,至少把成绩提高一个等级,数学要达到B级;

 

02. 加入田径队、篮球队、社区服务俱乐部;

 

03. 高二参加SAT考试,高三参加ACT考试;

 

04. 完成特定军事院校申请;

 

05. 平均绩点不低于3.5;

 

06. 参加学校活动。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将“个人事业”与日常的课程学习联系起来。

 

第六阶段

 

我现在可以采取哪些小步骤

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完成短期目标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完成长期目标。因此在总体计划的基础上,这一阶段学生要写下在一两周内完成的事情,促使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保障投入,达成短期目标。

 

第七阶段

 

我最近怎么样

完成小目标的过程可能会进行多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估——我从自己身上学到了什么?比如,每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目标的进展情况,并确定他们需要做出的调整。

 

我能做到吗?

即使学生情绪感觉良好,对任务感兴趣,并认为它很重要,但如果他们认为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他们也不太可能投入其中(谁会愿意投入到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事情当中呢)。这提醒我们,打造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要抓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可能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最重要因素

 

Schunk & Pajares(2001)对自我效能感做出了学术解释:自我效能感指在特定水平上学习或执行行为的感知能力。简单理解,就是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感知和自信程度。Multon,Brown,& Lent(1991)的元分析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程度为0.82,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作用。

 

马扎诺探讨了四种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1

助力学生追踪与研究学习进度;

2

给予行之有效的口头反馈;

3

引用体现自我效能感的范例;

4

 教导学生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知识

我们重点分享一下第一种策略——

 

助力学生追踪与研究学习进度

追踪与研究学习进度,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式。其中包括三种方法:

 

追踪学习进度

 

首先,学生需要在一个特定的学习目标上标记出他们的学习进度。对此,马扎诺提出了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评估工具:表现量规,包含简化等级和完整等级两种形式。下表呈现了简化等级示例(摩尔,加斯特,马扎诺,2018):

水平

目标类型

示例(中学数学)

得分4.0

复杂认知目标

学生能够调查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应用属性结果

得分3.0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使用有理近似值比较无理数的大小

得分2.0

基础目标

学生能够识别或回忆具体词语

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每个实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得分1.0

在帮助下能部分达到2.0和3.0的要求

在帮助下能部分达到2.0和3.0的要求

得分0

即使有帮助也没有成功

即使有帮助也没有成功

 

设定个人学习目标

 

 

除了通过表现量规让学生测量和连续追踪自己的学习进度,还需要让学生为他们的个人进步设定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下方提供了一个学生目标设定表的示例。

 

我的目标是:

 

_

在本单元课程结束时取得4.0分的成绩。

 

_
 

我要做什么来实现我的目标:

 

_

每天晚上至少花10分钟来研究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应用属性。

 
 

我做的怎么样:

 

_

我没有按照计划每晚研究10分钟,我不能再看那么多电视了。

 
 

检查努力程度和准备程度

 

教师需要定期指导学生检查他们的努力程度和准备程度。为此,教师可以使用下表所示的“努力和准备程度等级量表”。

得分4.0

为了确保完成目标,我比我认为的更加努力、准备更充分

得分3.0

我很努力,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来实现我的目标

得分2.0

我很努力,但没有尽我所能做好准备

得分1.0

我没有很努力或准备得很好

得分0

我并没有真正的尝试或准备

按照这一量表,学生还可以绘制他们的努力水平和学业成绩图(如下图所示)。让学生在追踪学习成绩的同时追踪努力和准备程度,能够提高他们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将几个重要策略一一分享,而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还有一个重要的支撑性理论——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自我理论,以及对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的系列研究,上文中第二种策略“给予行之有效的口头反馈”便依托于这一理论进行。

 

公众号之前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列分享,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回顾阅读:

2018-06-08 《思维模式:中小学生“自主发展”实现的有效着力点》

2017-08-25 《警惕“表扬的陷阱”》

 

 唤醒——我感觉如何 

 激发——我感兴趣吗 

 价值——这重要吗 

 效能——我能做到吗 

 如何打造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 

 你get到了吗?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J.马扎诺, 黛布拉·皮克林, 塔米·赫夫尔鲍尔. (2019). 高度参与的课堂——提高学生专注力的沉浸式教学. 白洁译.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 (美)卡拉·摩尔,莉比·H.加斯特,罗伯特·J.马扎诺.(2018).编制与使用学习目标和表现量规:教师如何作出最佳教学决策.管颐译.郑州:大象出版社.

[3] Multon, K. D., Brown, S. D., & Lent, R. W. (1991). 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to academic outcomes: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8, 30-38. doi:10.1037/0022-0167.38.1.30

[4] Pajares, F., & Schunk, D. H. (2001). Self-beliefs and school success: Self-efficacy, self-concep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In R. Riding & S. Rayner (Eds.), Self-perception (pp. 239-266). London: Ablex Publishing.

 

 

1

END

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作者

Chen Huijuan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