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鸡娃”了吗?

 
 

 

 

 

 

 

           jī      wá

  鸡娃     

 

“鸡娃”本身是个网络名词,是指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好好读书,取得好成绩,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就是典型的“鸡娃”行为。

 

 

上一期我们分析了校外培训的得与失,而培训机构的热闹是依托于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与“培训热”共生的,是当代教育中父母的焦虑与“鸡娃”。作为一位母亲,我也不自觉地成为其中焦虑的一员。孩子还未出生前,我就一直在思索,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他希望自己活成什么样子?说实话,我想了很久,那个答案依旧是模糊的。

孩子出生后,我开始会关注我家附近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会思考大学、出国等一系列事情。我也很心疼我那还未满一岁的娃,能自由玩乐的时间,大概只有三年。一旦上了幼儿园,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压力下,自由分配给玩和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必然大大减少,心情上也不再是无忧无虑、毫无负担了。作为教育学专业的母亲,我虽然不能保证我不会“鸡娃”,但至少当前,这样的现象让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品味鸡娃的内核

社会竞争与父母的教育焦虑

培养孩子犹如平地起厦,整个家庭倾其所有时间、金钱,以几乎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对“大厦”进行夯基、浇筑。尽管如此耗时费力也难以保证“大厦”能够通过社会验收,然而父母们无论贫富,依旧前赴后继地鸡娃,让孩子接受高强度的学习。

“鸡娃”行为来源于父母对于预见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与焦虑,为了让孩子面对社会资源不均衡、不公平时能占据有利地位,从而过上好的生活,父母从小就要推动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其实,鸡娃的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从本质上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鸡娃史,面对有限的资源和残酷的竞争,人类在鸡娃中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也开创了人类的鼎盛时代。鸡娃作为一种取胜经验已经渗入人类的每一个细胞,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鸡娃。

 

只不过,随着教育焦虑的加深,父母鸡娃的程度也随之加剧。“剧场效应”是对当代教育内卷的形象解释

在教育目的制定与推行后,最初整个教育都会围绕教育目的有序进行,但后来……

 
 
 
  • 某位学生发现通过不断的题海战术训练、做题技巧可以提高分数。

  • 某位教师发现通过不断灌输强化、增加上课时间和重复的作业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成绩。

  • 某位家长发现通过金钱消费补课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 某个学校发现学生的高成绩可以为学校发展带来诸多的名誉和财富。

  • 某个教育行政部门发现学生的高成绩可以为自己带来政绩。

 
 
 

其他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便会随之效仿,从而使整个教育形成了追求分数最大化的局面。当每个人都在追求分数利益最大化时,最终会使每个人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伤,整个教育活动也会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形成“剧场效应”。[1]

 
 

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

渐渐地,

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

也被迫站起来看戏

 
 

 

“剧场效应”使得父母的教育焦虑愈演愈烈,整个社会都各显神通地“鸡娃”。

 
 

 

探索鸡娃的出路

父母的教育策略

在社会竞争、教育内卷这种无法撼动的大环境下,家长既然无法完全摆脱鸡娃,不如找到更加健康的方式,更强力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01

因娃施教,差异化竞争

 

每个娃都拥有不同属性,就如同水浒英雄谱,又如DOTA英雄池,没有哪个英雄一无是处,也没有哪个娃身无寸长。这就需要每个家长了解娃的属性差异,“因娃施教”,否则父母鸡娃力度再强也只能是“一身神装,无限送”,事倍功半。

好的未来不一定只有高考独木桥这一条路,在娃的成长过程中只有发现并发展孩子的兴趣和优势,以“私人订制”的发展规划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助娃成长,才能使娃在未来的竞争之路上事半功倍,牢牢把握竞争优势。

 

对表现出特殊特质的娃,应扬长避短,充分在娃的特质上下功夫、定方向,把鸡娃用于“刀刃”上;对于未表现出特殊特质的娃,可以根据娃的爱好特点,用娃喜闻乐见的方式以点带面地鸡娃,形成良性自我引导;对于特质和爱好都不明显的娃,则可以根据身体情况、行为模式等实际情况,形成特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其优势领域,形成突破。

总而言之,以娃擅长并喜欢的事情为支点,让每个娃都有闪光点,都能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身心为基,素养为骨,以学实之

02

诚如前言,育娃如起厦。鸡娃本质无错,错在于今日的社会性内卷导致家长群体一门心思拼学习,既忽视了起厦的根本——筑基,也忽视了建厦的依托——树骨。这样的鸡娃无异于坑娃。

 

首先,若娃无强健身心,以何立世?家长是娃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群体不妨在孩子成长中对其身心投入更多的精力,令娃从小锤炼一身“铜金刚铁罗汉”的基本功,为其以后独立面对社会的纷繁、世事的侵扰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鸡娃固然可以理解,但更要注重建设娃的“内部结构”——综合素质之骨。否则家长经年累月建设的大厦,可能在社会验收时才发现并非理想中气势恢宏、千廊万室、别有洞天的布达拉宫,而是华而不实、禁不起考验的“豆腐渣工程”——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是奔错了方向,悔之晚矣。

《荀子·劝学》有云:“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对娃的教育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培养蓝图,建立娃的综合发展规划,才能在梁栋之间砌上“学石”,成就布达拉宫的恢弘。

 

 

03

授娃以鱼,不如授娃以渔

 

在孩子成长之路上,父母应给孩子选择的空间,不要全权替代。选择的空间也就是能动的空间,可有效激发孩子的能动性,培养终身学习意识,从而避免让年少时期的“鸡娃”透支了更长远的发展。天天让娃生存在被督促、被推动的状态下,没有自觉、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一旦脱离了强烈的鸡娃环境,可能无法保持自动向前的发展,甚至可能为寻求心理补偿而走向反向的放纵。

因此,最智慧的鸡娃是让娃自鸡,适当放松在每天每事中对娃的控制和推动,而加强在自主意识、学习习惯上的引导,让娃形成不断向前的内部动机和能量,促进娃的自主发展,持续发展。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个父母都想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然而,什么是好的未来?

想起电影《你好,李焕英》里面有一句刷爆全网的台词:“以后我的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就好。”它之所以刷爆全网,毫无疑问是戳中了众多家长的内心:无论孩子有多优秀,成就有多高,最终目标还是要健康快乐。

也许,我们都要接受自己终究是个普通人,我们的孩子也是个普通的孩子——而这是一项终身的修炼。内心平和地去工作,去生活,以正确的教育心态和方法脱离心灵的囚笼,走出心中的单行道,让孩子由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你真的考虑好怎样陪伴孩子成长了吗?

 

 

 

参考文献

 

[1]刘志军, 徐彬. 教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 教育研究, 2019, 040(005):10-17.

 

 

 

 本期作者   玄兆丹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