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
导读

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影响,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广东实验中学的杨安群老师通过分析不同班级的数据结果,深入挖掘自己所教个别班级“受学生喜爱程度”分数偏低的根本原因,并总结出了“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形象”。本期让我们一起看看杨安群老师的见解吧。

发现差距

如果要问我在学校食堂用餐时最期待和哪位老师一起吃饭,我想一定是和5班的班主任朱老师一起。她的发言总是兴致勃勃,让我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
罗同学经常像老父亲一样“罩着”杨同学,以至于杨同学犯错被班主任批评时,第一个反应是觉得无言愧对罗同学。
黄同学和谭同学家里住在同一栋楼,能看到彼此的书房,他们经常等着对方书房关灯后自己再看会儿书再睡觉,这种“卷学习居然也卷到家里来了”的情况让人印象深刻。
熊同学家底殷实,父母也是慷慨之人,但他却经常琢磨着想找出附近最便宜的饮食店作为自己的校外补给站,以此来给家里省些开支。此外,熊同学身上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瘦身奇迹也是一大亮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兴奋与好奇渐渐变成了疑惑与不安。为什么这些事儿竟都是我不曾留意过的?原来这些人竟是好朋友,他们的家庭情况是这样的,他竟肯在这些事上留意用心……我在5班的同学之间竟表现得像局外人一般。我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看到他们语文学习和常规方面的表现。我还能很快回忆起某位同学成绩的位次,语文薄弱之处,在课堂上的表现。然而我的了解似乎仅止于此。

原来,我一直只是用眼睛看人,而没有真正用心去理解。难怪在教育教学诊断反馈中,孩子们给我的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我对基础知识讲解的详尽、经常帮助同学面批作文、关注同学错题、以及作业的精简等语文学习方面。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我和孩子们的相处似乎都必须通过语文学习这个媒介,我在语文学习这个框里看待他们,他们也在这个框里回望我。结果毫无意外,我得分最低的数据是“受学生喜爱程度”,而且远低于“学习效果”的得分。


寻找背后的原因

如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呢?这是我在看到教育教学诊断结果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向许多老师咨询过这个问题,每个人都给出了建议。但这让我感到更加困惑,仿佛只有那些完美无瑕的人才能符合所有建议。我到底现阶段最应该改善和提升哪些方面呢? 或许从自身出发,结合对自己的期待,从而找到核心的问题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我仔细研究了教育教学诊断的结果。发现在我担任班主任的12班与我执教的5班之间,学生们在“受学生喜爱程度”这一栏中给出的评分差异达到了11分之多。12班的同学写老师想让我点赞的地方除了提到语文教学方面的认真负责之外,还多次提到了 “积极向上”“非常亲切经常鼓励开导我”、三次提到“风趣幽默”“有趣生动”之类的评价、还有几条是对班级管理到位的赞赏。值得一提的是两条以“杨老师”为开头的评语对老师的表扬跳出了应试的局限,而5班则无一人的评语中有“杨老师”这种表述。总体看来12班同学的点赞内容更长更充实,对老师肯定的方面也更丰富。
我尝试将12班同学的点赞内容进行分类,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他们赞扬老师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有效的教学支持、高效的班级管理以及适度的情感互动和权威性。相比之下,5班同学的点赞内容主要集中在有效的教学支持这一方面。这表明,在5班我的班级管理和与学生的互动交往,特别是在学习之外的情感互动方面是不够的。

2014年底,《知心姐姐》杂志“知心调查”组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学校,调查八千多名学生,旨在了解他们对于教育的期待。其中就有问到“孩子喜欢怎样的老师”这个问题,结果近半数孩子表示自己最喜欢幽默快乐,亲切平和,善解人意,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交流的老师。显然,幽默快乐的老师最受孩子们欢迎。这表明,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我和5班的孩子们似乎并没有过真正地交往,我只是在单方面地向他们打包输出知识。我满足于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对这些灵动的学生并没有展现出多大兴趣。我和孩子们只是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取得好成绩的“任务”罢了。
从教快四年了,我才开始真正反思如何走近学生以及如何与他们相处。结合我自身情况而言,我认为第一步是在课堂内外都要放松一些,不要过于拘泥于老师的身份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我总是想在这个时候要教会学生某个知识点或讲清楚某个道理。但在将学生视为学习者之前,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当作平等且有思想的人看待。在鼓励学生跟老师推心置腹、表达自己观点之前,我应该先放下作为老师的姿态,去除学科的面纱,主动接近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来赢得他们的信任。此外,我还应该敏锐地察觉到学生情绪的变化,理解他们的困扰和担忧,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关注、被理解和被尊重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全面而深入的交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是通过教育主体间日复一日的深度交往来实现的。这种交往包括对话、唤醒、激励、点燃、开悟、推动、扶持、共情、交心和示范等多维度的互动。只有在这样的交往中,孩子们的情绪和心智才能得到健康的发育,从而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消极地站在原地等待,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的唤醒、推动和点拨,而是主动地、有选择性和倾向性地参与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中。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向不同的老师展现不同的情绪体验,表露不同的内心世界,表达不同的成长需求,并表现出对老师不同的喜爱程度。正因为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交往活动中,师生才能在持续、友好的交往中彼此成就,实现共同成长。


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形像

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善于与人交往、幽默快乐的人。
有一个评估机构在几百名初中生中进行了一项有趣的调查。当被问及“你会选择哪个理想人物来担任你的语文老师呢?”,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理想语文老师是风趣幽默,既能讲出大道理,又接地气的人。这表明学生们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更加有趣,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结合教育教学诊断的结果和个人思考,我认为一个受欢迎的理想教师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了。她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能高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同时是一个善于和人相处、幽默快乐、有着自身特色和人格魅力的人。



以上就是广东实验中学杨安群老师分享的全部内容啦!非常感谢杨安群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分享。E智慧诊断伴随你成长的全过程,欢迎评论与来稿,我们期待与您的交流!


我们的事业
学校发展的促进者朋友
我们的使命
引领、助力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生态的改变:
为了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