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前沿的故事||数据是什么?

数据是什么
是面子,是镜子,是自己?其实在于你对于诊断的理解
如果它在你眼里
可以帮助你去发现问题
能够指出你前进的方向
偶尔的不完美又何妨?
前言

文 / 李莹莹
潍坊文华国际学校
曾经有一份真实的教育教学诊断数据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分析。
等到第二份更加真实的数据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追悔莫及。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
今天,我要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两份诊断数据呢?正如《让子弹飞》里的台词所说,让数据飞一会儿,在飞的过程中慢慢发酵,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的诊断数据已经开始发酵,虽然时间有点长,但依然惊喜不断。
数据是面子?
那还是2016年初二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学校第一次做教育教学诊断,我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数据摆在自己面前,只是当第一份真实的数据摆在我面前的时候,确实有点辣眼睛。
诊断得分出乎意料的低,低到尘埃里,我甚至忍不住怀疑,这是我的诊断结果吗?我什么时候已经沦落到这么不讨学生喜欢了?虽然没有人知道我的数据是什么,但我觉得很没面子。

诊断中得分最低的题目是:“老师善于发现我的优点,及时鼓励,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得了90.4分。当我看到居然这一题得分最低的时候,脑海中闪现的念头是:数据不准,不必当真,我怎么可能这题得分最低呢?明明最让我骄傲的、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我经常换位思考,从不讽刺挖苦学生。学生居然在这一点上不认可我,我不能接受。这样的归因,让我在心理上扳回了一局。
后来的事可想而知,我当起了鸵鸟——选择性遗忘,不再把诊断结果当一回事儿,就像它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转眼就来到了2017年初二下学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没觉得学生更讨厌我,但也没有变得让学生更喜欢我。下学期的教育教学诊断如期而至,我甚至都忘了2016年上学期的诊断结果中最低的得分是什么,最高的得分是什么。当第二份更加真实又无比残酷的数据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懵了。
有六项指标呈下降的趋势,我对自己说,你还能再低一点吗?这么低的分数,你是怎么办到的?太丢脸了。说实话,当时除了自嘲,真没冷静地分析。以前每当学生考完试出成绩的时候,我总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姿态对学生说: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透过分数,学会分析背后的知识漏洞和做题的思维与方法。
当我看到诊断结果的时候,满眼只有分数,再容不下其它,关注自己的面子变得无比重要。就在这一刻,我对学生只看重分数、不能静心总结与反思的行为能感同身受了。
两次诊断都因为不敢面对较低的数据,一味维护面子而错过对其理性的分析。可惜!
数据是镜子。
如果不考虑面子问题,只是单纯的看待数据,数据可能更像是镜子。让一个毁容的人主动照镜子,一个字儿,难!而我的诊断数据就像是被毁容的人,满脸的不完美。
如果照镜子只是为了照出美的话,镜中任何的不完美都不会被接受;如果照镜子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完美,镜中任何的不完美都是完美的生长点。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一切豁然开朗。带着让自己变得更完美的想法,我开始照数据这面镜子。

照镜子简单,照数据这面镜子难。
我选择的切入点首先是对自己的两份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出进步最大,退步最大和两次得分都很低的方面:
退步最大的是:
1.老师注重我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培养,让我学会如何做人做事,92.79分;
2.这位老师的课堂效率高,94.5分。
进步最大的是:
1.老师善于发现我的优点,及时鼓励,增强了我的自信心,92.25分;
2.老师根据我学习上反映出的问题,常给以耐心的辅导、答疑,93.64。
两次均是最低分的是:
1.我能感受到老师很关注我,91.80分;
2.这位老师是我本学期最喜欢的老师之一,91.98分。
第二步,我又开始将数据扩大到初二历史组老师的平均分、年级平均分、校历史组平均分以及细化到每个教学班打分情况。
与其它层次均分比较:
高于年级平均分,但均低于年级和校级历史组平均分。
各教学班打分情况:
1.最高的两个班级:教学15班和教学18班;
2.最低的两个班级:教学20班和教学23班。
照完数据之镜,如果我得出的仅仅是“我是一个受学生喜爱程度低,在全人教育、个别化教育和课堂效果三个维度都很差,需要进一步提高”的结论的话,那么这次照镜子可以说基本失败,因为照出不完美并不是结果,找到完美的生长点才是正道。我需要进一步自我剖析与反思,但切忌带着情绪,一定放下面子。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得不承认,我自己都觉察不到的细节,学生都可以准确的把握。
这个学期历史注定要为地理生物备战中考做准备,所以在开学之初我就确定了自己课堂教学的重点,只捞干货,并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课堂背诵,不留作业。可实际上学生并不买账,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变低,感觉老师不关注他们、效率低下。
我最擅长的以历史为契机,教给学生人生哲理与为人处世方法的拿手好戏就搁浅了,师生之间缺少了互动、缺少了思维的碰撞,结果成绩并没有提高,反而惨不忍睹。我成了他们受欢迎程度低的老师之一,我认账。
再者这个学期我走进同年级和本校历史老师课堂的次数很少,缺少了虚心请教与钻研学习的上进心,所以我的得分低于其他历史老师的平均分,我服气。
现在依然摸不到头脑的是各教学班打分情况与我预期有出入,尤其是教学20班(这个需要正面沟通),我期待。

通过分析,眼前豁然开朗,今后努力的方向有了抓手:
一是更加重视自己的历史积淀和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与全人教育,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不要被暂时的分数冲昏头脑而变得功利起来。
二是虚心求教,向同学科的每一位老师学习,加强交流。
三是关注个别化教育,面向个体的教育,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打造专属于每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私人订制。
四是学会正面沟通,不盲目猜忌,数据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沟通方式,不懂就要问,不要像鸵鸟一样一味逃避和猜忌。
看,数据这面镜子照出来的我是不完美的,但我却很骄傲地说,可爱!
数据是自己!
数据是镜子,照的是我自己。镜子外的是我,镜子里的也是我,其实,数据就是我自己啊!与他人毫无关系。 如果说非要有关系,那就要谢谢数据的创造者,我的学生。
谢谢他们为我提供了镜子,让我更全面的认识了我自己,让我找到了教育教学的成长点。这样说来,学生如果能真实地做诊断,那数据一定是真实的。如果这面数据镜子是真实的,老师的自我剖析也是真实的,最后老师的自我成长就是真实的。教师自我成长最终的受益者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这样循环往复,师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

我感叹这样神奇的数据。不管我们如何看待它,大数据时代已经向我们扑面而来,并且已经在教育领域生根发芽。一个人单枪匹马做调查问卷的时代已经式微,一群人共享大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感谢学校的高瞻远瞩,为每一位老师提供了这样的大数据。有的人可能会质疑,诊断是主观的,因此数据不会完全真实。数据本身并没有倾向性,有倾向性的是你我解读的角度,即你我的思想。
当思想与数据相遇,数据才变得有了意义和价值。我的思想与我的第三份诊断数据的第三次相遇,又会产生怎样的奇缘,衍生出怎样的价值?我期待又一次的发现之旅,找自己,做自己!可行!